晚报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统艺术,接地气更能聚人气 [复制链接]

1#
11月15日下午,“千年老君岩八百梨园戏——梨园戏沉浸式演出”亮相清源山,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观众赞不绝口。据《泉州晚报》报道,这场梨园戏《陈三五娘》是“泉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泉州十八景’沉浸式表演艺术”活动的首站演出。该活动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主办。在老君岩前,一群由泉州“80后”“90后”梨园戏传承人和本土流行音乐制作人组成的年轻人,欢快演绎了梨园戏传统剧目和经典闽南语歌曲。这种青春洋溢、情景交融的演出方式,既赋予梨园戏别开生面的气象,也让大众和传统戏曲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谓别有意趣。细数起来,这已不是梨园戏第一次进行户外的沉浸式演出,从年上海新天地国际艺术节上首次展现在观众眼前,到之后在泉州文化创意街区伯勒小镇第二次演出,乃至去年在晋江五店市和清源山天湖的进一步尝试,都为梨园戏走出剧场、走向大众,更好地接地气聚人气作了有益的推广。梨园戏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年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又有诸多荣誉加身的剧种,对多数人而言却还是“熟悉的陌生人”。原因何在?除了梨园戏保留着传统唱腔和演出规制,令其存在着一定的观赏门槛外,表演受舞台限制、表演形式缺乏时代感也是问题所在。如何在守正中创新,于梨园戏以及诸多传统艺术文化而言都是一门必须做深做细的时代功课。谈及传统戏曲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到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海峡两岸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该版本的《牡丹亭》利用现代剧场的概念,在保留昆曲原有的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观,让昆曲这一古老的戏曲重焕生机,并寻回了年青的观众群体。当然,对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大胆创新坊间也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只是当传统艺术的美感再次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时,其意义就远大于一时的争议。行笔至此,笔者也不由想到不久前热播综艺《姐姐的爱乐之程》所引发的巨大传播效应,尤其是一众明星在泉州伯勒小镇体验梨园戏的片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当“十八步科母”“压脚鼓”这些专业的表演手法如行云流水般在节目中呈现,并让明星们屏息凝视、连声赞叹时,也就不由升腾起我们心底由衷的自豪与敬畏,所谓文化自信莫不是如此。由此可见,传统艺术文化要告别时代的陌生化,除了以更好的传播平台借力发力外,与时俱进地找到与大众的情感契合点,当是用心致力的方向。当下,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已成为一种城市软实力。泉州作为一座活着的古城,鲜活的传统艺术文化无疑是泉州城的精神与*魄所在。在多元的互联网时代,当大众的文化观已从接受型向选择型转变,从观赏型向参与型进阶时,传统艺术文化要从孤芳自赏变成雅俗共赏,少些无谓的感慨与彷徨,多些思考与行动,已是再造自我生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说到底,传统艺术文化先要从思维上破圈,才能真正赢得受众,进而更好地传承发展。因此,只有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殿堂与江湖互动,传统艺术文化方能由一束光去照亮另一束光,从而与观众共情与时代共生。图片:BLUEBLUR视频:泉州文旅文字:泉州晚报周培尧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